本展覽的發想源自一位堅持種樹超過二十年的老師帶來的啟發。
此計畫初始,老師邀請藝術家楊奕軒與菅野麻依子共同以藝術介入,進行一場跨越繪畫、雕塑與場域裝置的實驗。
本展覽的核心概念是老師給藝術家們的題目,啟發自人類學家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所提出的「文化修補(Bricolage)」,「修補」不僅是對破壞的回應,更是一種有機、在地、彈性的創造過程。在這樣的理念下,本展覽在老師的引導下成為一種行動中的藝術。除了作品的呈現,更是對老師長期田野調查、生態觀察、社區參與與文化對話的累積成果的回應。它不僅是藝術創作,更是一種延伸至文化與生態層面的修補行動,試圖從藝術視角回應人為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特別是與嘉義地區地質林業相關的歷史脈絡與現實挑戰。
兩位藝術家的作品於空間中共構成一條沉浸式的「山與溪」動線。楊奕軒的山景繪畫以兩側環繞之勢包覆觀者,其細緻的筆觸與色彩節制呈現出台灣山林特有的濕潤空氣、地貌呼吸與空間層次;菅野麻依子的木工裝置則沿中軸如水脈穿越,木紋年輪如時間的暗喻,形成既具觸感又具思辨意涵的水流意象。觀者的行走路徑,不再只是視覺導覽,而是一場身體與感官逐層滲透的沉浸過程,讓個體在移動中與自然敘事同步呼吸。
楊奕軒透過平面繪畫,以一棵棵樹為描繪起點,延伸至整體風景的構築。其畫作有時僅描繪單棵樹木的姿態,有時則描繪數棵樹構成的林地,更有時將千樹萬木納入畫面中,轉化為具有山嵐、風光與流動氣息的完整風景。這些作品如同以樹木為基本單位所進行的風景分析與集合,觀者彷彿隨著筆觸在山林間移動,體會細節中的壯闊與幽微。
楊奕軒的繪畫本身以非純粹寫實的節制描繪散發沉靜的張力,超越自然景觀的再現,展現對樹木存在狀態的冥想與重新詮釋,試圖描繪自然的「時間」與「層次」。觀者自可於藝術家筆間讀出台灣特有的空氣、濕度與時間痕跡。一棵樹木在成長過程中所歷經的歲月、其背後延展的山岳地質、以及森林所蘊藏的記憶−這些元素,都被他以極為安靜卻具穿透力的觀察力與持續凝視的筆觸,一筆一劃地封存於畫面之中。風景中每一個構成元素原本是彼此分離的斷片,但透過堆疊與組合,編織構築出整體,從而開啟了一個讓觀者重新編排自身與自然關係的場域。作品在展場的佈局,如同一趟登山的旅程,引導觀者在視覺上「雲遊」,也在心靈上緩慢沉澱靜聽。
菅野麻依子呈現的作品以台灣木工技術中流傳的「長板凳」結構技法為基礎,結合如流水般的木紋年輪,展開一件河流裝置。日治時期引入並傳承下來的『長板凳』與『規矩術』,其源頭可追溯至西元600年左右,自大陸傳入日本的木工技術文化,經由日本又流傳至台灣,形成一條技術文化的歷史軌跡。用日治時代種植的柳杉木和台灣原生種台灣杉靜靜地以傢俱形式再現,緩步流動著…。正因其日籍藝術家的身份,這項技法的使用似乎以一層後殖民歷史意識去回應,紮根於台灣土地的材料與技術,以原生物件承接包容,以敬意與敏銳的感受力去對話,藝術對文化斷裂與歷史不對等做出提問:我們該如何重新編譯這段連結?
作品以生活隨處可見的長板凳傢俱形式,透過「坐下」的動作,促使觀者觸摸木頭紋理與感受香氣和觸覺,自五感重新認識樹木本體,傾聽年輪所承載的歲月痕跡,得以想像那些可能被遺忘的時間與聲音,創造出一個象徵性的修復場域。
這條「河」不只象徵自然水脈,也暗喻每一棵台灣樹木都儲藏著一條河流,隱喻人與自然之間錯綜複雜關係。肢體碰觸到長板凳的同時,一場親密的傾聽行動便展開,彷彿將耳朵貼近一棵樹,聆聽其寧靜與充滿記憶的呢喃。
「傾聽樹木的聲音」是一場橫跨藝術、生態與文化的對話的實驗,彼此呼應、卻又獨立存在的作品,共同織構出一座靜謐卻充滿流動能量的「森林空間」。正如文化修補所強調的在地回應與持續實踐,展覽試圖打開感官與思考的窗口,透過觀展者的閱讀,亦是在重塑自身,與自然萬物的關係對話,回應這場修補行動。在這個多變的時代,唯有放慢下腳步、靜心傾聽才能回到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