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鄉關何許?
2023/11/01 - 2024/01/14
從清代、日本到國府等不同統治階段,臺灣百年來的美術發展,猶如其所經歷的多重殖民經驗一般,多元而紛呈。不論是因求學、工作、經商、移防或戰爭而流離他方,藝術家往來於不同國度,跨域之間造成的遷徙、接觸、融混與衝突,已無可避免。本展以「鄉關何許?」為名,設定嘉義地區為空間端點,探索日治時期至戰後期間,臺灣及中國兩岸畫家往返其間產生美術流動及跨文化交涉對應等議題。同時,分析處於身分模糊/重疊的時空交錯下,作品如何突顯「故鄉」、「異鄉」曖昧的土地身分,呈顯何種交混的國族認同。 本展涵蓋(一)日治時期前往中國的臺籍嘉義畫家,以及(二)戰後渡海來臺定居、任職嘉義的陸籍各省畫家等兩大群屬,並涉及(三)少數日治時期移居臺灣或曾來嘉遊歷交流的中國畫家。在嘉義這塊稱為「故鄉」或「異鄉」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在主與客/內在者與外來者的彼此錯雜中,他們或從事教職公務,或深耕創作及美育推展工作,貢獻地方甚鉅;其彼此間亦形成不同人際關係網絡,藉由交流形塑群體意識,維繫自身的文化傳承或擴張族裔連結,彰顯不同時代、世代、區域或出身等複雜的身分特徵,形成風格形式、精神內涵上的互動與對應現象。根據不同群屬之間的脈絡交往關係,規劃六大子題:「此岸彼鄉」、「時空越界」、「家園圖景」、「文化典型」、「書畫傳藝」及「雅集交遊」,以多視點相互對照之方式進行分區展示。藉由從殖民、後殖民到跨殖民不同階段之文化理論串接,檢視日治時期至解嚴前後嘉義地區美術發展之多元面貌,分析不同群屬作品中有關遷徙、流轉及時空交錯的時代意義。其次,在特殊政治局勢下各自彰顯何種糾結於國族、家園、群我與地方之間的文化協商,透過何種折衝與媒介,調和臺、日、中、西等矛盾及差異,進而完成自我風貌及身份認同之重構等問題。 策展人:白適銘 參展藝術家:王亞南、王逸雲 、朱芾亭 、任博悟 、吳學讓 、沈紹鈞 、林竹生 、陶壽伯  、陳澄波  、席德進 、黃鷗波 、趙天行 、甄溟 、蔣青融 、劉新祿 、盧雲生 、韓清濂 、春萌畫會畫友  指導單位:文化部、嘉義市政府 主辦單位:嘉義市立美術館 合作單位: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藝術史研究中心、國立嘉義大學、國立嘉義高級中學、高雄市立美術館、長流美術館、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財團法人梅山文教基金會 、尊彩藝術中心  
本館1-3樓
書+家計畫: 頁頁之間 系列 --李燕華(Yen-Hua Lee)個展
2023/09/12 - 2023/11/12
藝術家李燕華的作品在探討人對於時間與空間的記憶,透過視覺符號創作過程探討生命的核心,試圖喚起人們內心深處的追尋。其作品涉略圖像學、建築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美學等。  《書計畫》自2006年開始創作至今,曾在美國、英國、日本、法國、奧地利、波蘭、中國、墨西哥、俄羅斯等國展出,李燕華將書本文件視為是文字的家,並與已逝作家對話,展開對書的本質、書序及書的翻閱做了些藝術性的探索及創作,目前已經完成30幾本文件,藝術家收集世界各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及二次世界大戰間具歷史感的古董書籍,並將自己的視覺圖像與舊書中已逝作家文字及故事對話,像是與陌生朋友間的互相傾聽,尋找彼此不同時空記憶載體之間的交集點,創造出不同時空下的平行對話。   《家計畫》延伸自《書計畫》,以繪畫、雕塑為基礎概念,媒材的選擇來自藝術家對家庭中父母的記憶,李燕華家計畫裝置作品以絲線在展場空間中勾勒出立體光束狀的空間雕塑,結合黑白繪畫圖像,試圖探討圖像在空間作為記憶的載體之時,人與家的互動關係及家記憶。作品對於平面與立體的界線,透過點線面的重新組合,創造了作品與空間的重新對話。     李燕華 ( Yen-Hua Lee )   2002年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學士 2004年畢業美國達拉斯大學藝術碩士(MA) 2007年畢業於美國北伊利諾州立大學藝術碩士(MFA)   李燕華作品曾展於國際美術館、當代藝術中心、非營利藝術中心及藝術基金會、藝廊等,已有30多次國內外個展經驗及多次聯展,如美國達拉斯當代藝術中心、日本青森國際當代藝術中心、美國紐約Katonah美術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Masur美術館、中國北京中間美術館、俄羅斯扎里亞當代藝術中心、鶯歌陶瓷博物館、國立清華大學藝術中心、墨西哥查帕拉文化中心、美國紐約庫柏聯盟藝術學院、台灣中原大學藝術中心、紐約臺北文化中心、美國紐約工作室藝廊、台灣高雄駁二藝術特區、國美館、台灣高雄市立美術館、美國紐約威徹斯特 2008、2010、2012雙年展、 2008 ARWI 國際藝術博覽會等,作品獲得國內外典藏。
側棟二樓特展廳
EARTH Beta 張騰遠個展
2023/07/04 - 2023/09/03
展出藝術家:張騰遠 策展人:鄭乃銘 Reset and Install:「EARTH Beta 張騰遠個展」 黃靖容 地球如果是電腦裝置,自然生態與社會環境是作業系統,那麼生活方式就是軟體,可以重新安裝與更新。我們身為人類,參與著地球這部電腦裝置出現各種漏洞(Bug)及當機的狀況。2020年至2023年新冠肺炎爆發,整體作業系統震盪,慣性中的生活模式被打破,急需重整。在「EARTH Beta 張騰遠個展」中,張騰遠以「地球測試版」(EARTH Beta)作為展覽核心,呈現西元2020年至2023年疫情世界的前後變化,跟著「鸚鵡人」試用他們認知中的地球測試版,以創作作為驅動程式,將不同場景、角色、物件等組成的當代「敘事畫」(narrative painting)場景安裝在地球,打造嶄新的作業系統環境。   回溯至2012年,人類皆為馬雅曆預言的世界末日論而恐慌,多部電影以自然的反撲應證著地球產生問題(Bug),這些影像如同電腦桌面彈跳出的警示視窗。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張騰遠創造了「鸚鵡人」角色及地球末日的故事背景,開始發展《考古系列》,將時間軸拉到未來,對當代總總議題進行探索,建構再敘事的視覺語言。   「鸚鵡人」是一群具有研究精神的外星人,來到地球,一方面如考古學家透過遺跡觀察人類行為,或如科學家探測及研究;一方面以無厘頭和天真無知的方式模仿與實驗,產生誤讀,而讓觀者從看的過程判斷他們若有似無的誤解,再從指認中反思當代現象中的各式面貌。   2020年至2022年彷彿是電腦裝置中毒,人們在畏懼、急切,以及思考、解決的感性及與理性之間拉鋸,慌忙面對癱瘓的作業系統。張騰遠以〈歡迎來到新世界〉破題,表達人類對於美好未來的嚮往,更突顯了疫情發生失序的世界,人們對於自身所在的茫然,以及時空紊亂的錯時感。「鸚鵡人」是一個沒有時空限制的角色,如同黑洞分散於張騰遠繪畫中的暗示,他們反而能跨越維度在平行時空裡恣意穿梭。張騰遠回望過去發生的已知,在藝術史、歷史找尋推進未來的線索,以轉化東方連環敘事長卷與西方宗教三位一體等繪畫,突破疫情時代的思索與想像,呈現表面歡愉卻隱藏虛空的對比。   就是如此嚴峻的疫情時代,限制了人類移動的自由,縮限了日常的範圍,卻在原本的習以為常中發掘了新生活模式。大家待在私空間的時間變多了,縱然不能旅遊,人們開始在社群上分享家中趣事。張騰遠以《Daily Life on Earth》系列作品描繪精心佈置的家飾、環境造景與家庭微型風景等,回扣開頭〈歡迎來到新世界〉,表現了人類無論在非常與往常中,皆對美好生活的心之所往。   2023年疫情趨向緩和,鸚鵡人彷彿重新啟動了測試版地球,依稀宇宙洪荒一樣,細碎而混雜。張騰遠以臺灣民俗信仰神明為靈感,在〈瀏覽仙人〉、〈直播仙人〉等作品,將千里眼、順風耳、三太子、土地公、太陽公(太陽星君)、神農元素等,與當代全球議題及趨勢融合,就像他2008年《有爆炸的風景》系列的延續,賦予這個後疫情世界新的程式語言,以視覺符號拼裝創造新興風俗民情及角色姿態。   「EARTH Beta 張騰遠個展」像是一部故事書,以豐富的視覺娓娓道來近三年世界的大小變化,微觀而宏觀地反應了地球遭逢疫情的種種劇情;在鸚鵡人的扮演下看似虛擬的情節,卻也是人們現實世界的真實。張騰遠的創作游移於虛實之間,帶領觀者橫越了往昔、當下及未來的時間感,穿過無數大小地球的空間與角落。「EARTH Beta 張騰遠個展」提供了觀看以外的試想與沉思,也許地球將會不斷重啟(Reset)與安裝(Install) ?都為人類世留下了巧妙的伏筆。
側棟二樓特展廳
今日閉館
60045嘉義市西區廣寧街101號 (地圖位置)
+886 5-227-0016
art@ems.chiayi.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