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蒲添生與「運動系列」雕塑
蒲添生(1912-1996)為臺灣極具代表性的第一代雕塑家,出生於嘉義市,亦為畫家陳澄波之大女婿。1931年赴日習畫,隔年進入日本帝國美術學校東洋畫科,後轉入雕塑科,並師事日本著名雕塑家朝倉文夫,研習多年後於1941年返臺定居。
返臺後,蒲添生專注於銅像鑄造,將日本鑄銅技術引入臺灣,並創辦戰後臺灣首家鑄銅工廠,對臺灣現代雕塑發展影響深遠。其以名人紀念塑像著稱,尤擅刻畫人物形體與神態,作品呈現近代臺灣社會歷史人物之立體縮影。除受託創作外,蒲氏也致力於自我實踐,擅長人體抒情雕塑的他,1958年即曾以《春之光》入選第一回日本美術展覽會(前身為帝國美術展覽會,此為轉型社團法人主辦之第一回)。
「運動系列」為蒲添生晚期重要創作,靈感來自1988年漢城(今首爾)奧運會中羅馬尼亞體操選手——「體操精靈」西莉瓦絲(Daniela Silivaș)。西莉瓦絲以優雅姿態、卓越技巧與高難度動作震撼全球,亦觸動蒲添生,激發其將運動瞬間轉化為永恆雕塑藝術的創作意圖。
該系列共計10件,原作尺寸約40-50公分,現典藏於國立臺灣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及嘉義市立美術館。為延續「畫都」精神,嘉義市於2025年重新鑄製適合戶外展示之大型「運動系列」雕塑,設置於嘉義市北香湖公園,以藝術融入城市公共空間,展現不同的都市風貌。
運動系列1運動系列1為「溜冰」的表現,後仰的大弧度人體,展現滑冰中的動勢。溜冰上的動作,強調腰部作為力量的中心,是一超越人體正常極限的弧度。表現流暢。
運動系列2為體操平衡木的項目中之抬起後腿平衡的動作。以肢體包圍了一個空間架構,明確顯出虛實,開放及封閉空間的對照。
運動系列3表現前空翻的動勢,是過渡時期一種微妙的姿勢之美。本作品是屬於前空翻的動作,以右腳為著地、身體腰部為中心支點向前翻滾。
運動系列4是人體大迴旋的動作,使空間在有一種在虛實之中轉動循環不已的力量。在虛與實的空間之中不停的轉動,因此暗示出的第四向度的時間感。本作品是《運動系列》中,三度空間架構最典型之一件作品。
運動系列5是後空翻的動作,大膽地以頭髮為支點著地。形體的單純性時間與空間之懸宕感,這件作品大膽地以頭髮為支點,撐起整個身體的重量。
運動系列6雙腳近乎180的角度,展現大幅度翻滾的表現 。人體表現的單純性以及形體的流暢與簡化,訴說了一種抽象的美感。就如布朗庫西在〈空間之鳥〉中以簡潔的弧度大膽地劃過空間,揭露出抽象材質以及造型本身流動之美,這樣的單純性與大膽的表述是相通的。
運動系列7人體大腿處為平衡之支點騰空而起。整個是屬於人體騰空之動作,雙腳幾乎成一直線。平衡之支點騰空而起,表現出無限制的自由空間。
運動系列8後空翻的動作,屬於過渡時期的動作姿態 。描寫一個姿勢到另一個姿勢的變化過程。
運動系列9運動系列9與其他幾件不同,不是靈感來自於韻律體操,本件作品又名〈玩球〉,是捕捉一位少年在玩球時的動作。這名模特兒就是蒲添生的長孫蒲子超,在國中時期玩球的模樣。由於也是捕捉瞬間動作的與動靜之間的協調美感,因此也歸類於運動系列其中一件。少年纖細的身材,身體與手部動作試圖與底下滾動的球取得微妙的平衡。
運動系列10以肢體形成一個三角形的大空間,以及由腳部彎曲構成的三角形的小空間,大空間裡包含著小空間,營造空間的變化,這是以整體造型來看。有三個軸心轉動著,形成輪迴轉動的力量。一個是以手為支點轉動轉動的圓,一個是以頭部為中心轉動的圓 ,一個是以腰部為中心轉動的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