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面對自然,不論靠近山岳或是鄰近海洋,除了個人感官體驗之外,時常會因為不同時空和情境,在內心迴響出不同的故事。嘉義,作為台灣早期最重要的林業發展地區之一,過去數十年來有大量的學術著作爬梳從日治開始、國民政府時期,到禁伐天然林政策後的林業與森林研究。隨著產業轉型和國家政策發展,過往因山上的伐木而帶入村落與城市的木業榮景,以及阿里山鐵路沿線魚貫的人潮不復在,取而代之的是對鬱鬱山林充滿興趣的旅客,還有對台灣林業歷史嚮往的人們。就地理空間上,嘉義地區的林業以阿里山到市區這個範圍為核心,外擴到島內其他地方,甚至輸出到海外;而在歷史進程裡,從自然原生的林木面臨人為活動、近現代政策治理、當代山林保育與研究......層層疊疊出阿里山林業的文化資產。
在森林鐵路東西向的移動路徑上,木業不僅塑造了奮起湖的榮景,更為嘉義帶來大量的商業活動,許多原始林木在此經歷製程與販售,而鐵路、杉池、製材所與木材街(今林森西路)更是交織出嘉義市地景獨特的紋理。山林裡豐富的物產造就了市區相關產業蓬勃發展,帶來了全市曾高達十分之一人口皆從事與林業相關活動的榮光。而當我們與藝術家面對這龐大的對象時,決定以聆聽的姿態爬梳文本、進入阿里山、及探訪市內遺跡的方式,透過委託創作計畫以及當代和典藏作品,呈現一首一首「由林成森」的旋律。在這個策展計畫的前期,我們即舉辦藝術創作營、專題演講以及嘉義市區和阿里山的踏訪來收集和醞釀策展和藝術家創作的方向,並且將展覽場地由嘉義市立美術館延伸到嘉義製材所和阿里山上的沼平公園,企圖透過實體空間展覽動線設定,帶領觀眾回訪嘉義林業的今昔現場。
因此,透過展覽敘事和動線的安排,我們在主展場嘉義市立美術館三層樓展間裡,有著人與林業關係不同層次的安排。從一樓開始,以山林風景為靈感的作品帶領觀眾走入藝術家創造的自然景象裡,逐漸開展人與森林和高山的關係。長居於台灣的日本藝術家大塚麻子,作品《嘉美神社》以兒時參訪明治神宮第二代鳥居木頭來自於台灣丹大山的記憶追溯到第一代鳥居使用來自阿里山的檜木所建造,他透過這個背景串連兩地,並繪上他初登阿里山看日出的色彩印象。穿過鳥居,代表這趟由林成森的旅程正式展開。徐睿甫細筆描繪的山中景象,不是高大的樹,而是常被忽略的腳邊各種類植物、苔蘚地衣和動物們的綿密關係。蔡咅璟《在海拔2000公尺震動》透過探訪啄木鳥的棲息地,以錄像與動力機械裝置讓我們認識了林業後人工林環境中的生態缺口。而同樣再現今日人工林對照的景象,吳有容的作品《入山》則是透過樹皮布的空間裝置,讓觀眾感受到被砍去的檜木與人的尺度比例。這三件將眼光放在動植物上的作品,讓觀眾在展場中穿梭時幾乎能體會藝術家創作當下的身體感,接收山林的訊息。
二樓外側是面對大片玻璃帷幕的敞亮空間,內側則是方正的廊道展間,本次展出的平面繪畫作品主要展示於此,其中包括台灣日治時期前輩畫家、現代畫家以及青年世代的當代繪畫並陳對話。從陳澄波畫中看到難得一見的嘉義製材所早期的風貌,席德進筆下的神木則提醒了我們如何被鐵路引導進入、並觀看山林,而林國治、堀田清治、林玉山及郭柏川等畫家前仆後繼地前往阿里山所描繪下的絕美景象,相對著高雅婷筆下的阿里山雲海,以當代視角透過多畫面拼組出現代人多視窗觀看的習慣,在整個展間中呈現出不同時代藝術家如何觀看與重現阿里山的畫面。二樓外側及三樓展場的藝術家則以林業的脈絡與其遺留的痕跡為靈感創作,而新高伯方慶綿留下一張張珍貴的日治時期阿里山林業相關的攝影,則是以既真實又帶來豐富想像力的影像完美連結著這展覽中一趟趟不同時空、由西往東行的藝術家們的不同詮釋及演繹。劉秋兒的作品時間座落在國民政府時期,向1980年代末期吹響台灣山林保育運動的賴春標先生致敬。李承亮則是探討今日、樹已成木後的命運,以原木、木材加工品到木製家具來組裝成《木頭進化史》。邱子晏拍攝鉋刀師傅施金泉先生,記錄下口傳的秘訣,以及這項在今日因產業轉型而式微的技藝。而羅懿君則從一位當代研究者的小說文本出發,透過想像力與史實交織出裝置作品《⾼橋先⽣的筆記本(1861年,阿⾥⼭)》,為本展覽勾勒出在林業之前,人與這片檜木林親密且浪漫的關係。邱承宏的《採光09》將製材所二代機具工廠遺構的光影造型轉變成雕塑,扎實層疊如兩座山頭,將嘉美館與製材所串連了起來。而黃同弘與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及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合作的航照展示,則將早期嘉義市區以及林業工作所及區域的城市紋理帶到嘉美館、製材所與沼平公園中,藉由原址與航照的對照,將三個展場連結起來,也將我們帶入了時光的河流之中。
在歷史上,台灣曾是外來者、殖民者進行自然科學研究、南進政策的基地,其中嘉南地區的農業、林業佔有重要的地位。日治時期嘉義製材所因豐富的林木資源和先進的器械設備而有東洋第一製材所之稱,自彼時起因林業而生的城市紋理即深切地刻劃在這座都市當中,至今我們仍然能從市內遺跡、文本記載窺知一二,而這些歷史一直都是嘉義地區文化發展的養分。走路草農/藝團《從北香秋荷到檜沼垂綸到一些有的沒的》從製材所中的「杉池」出發,透過尋找水文並不斷串連爬梳各式故事與文本,經由在地藝術家張李德和女士編撰的詩集和畫作中淬鍊靈感,以無患子為連接點,將各種不同的林業印象集結在嘉美館與製材所中展出,並與歐陽文筆下遙想的嘉義杉池相呼應。吳燦政拍攝了嘉義市內的人造園區中的樹,展示於製材所中,透過影像與聲音層疊,《樹》這件作品邀請觀眾思考樹木已經不再僅是過往「材料」的角色,今日他們與人的關係是什麼。而日本藝術家鈴木貴彥的《遺構》則是細膩地記錄下了機具工廠的現貌,與歷史影像並置,在今日、為未來、留下了一個來自過往的遺跡地貌。。
由林成森的旋律不會止於展覽,面對阿里山和嘉義林業的脈絡,除了展覽之外,我們也期待更多不同的創作者來傾聽這塊土地與山林的聲音。本專輯特地邀請羅浥薇薇與蔡宛璇兩位作家撰文,請他們分別以極短篇小說和台語詩來回應他們對於展覽的體會。透過這兩件文學創作編排在本專輯的回應,我們希望展期的結束不是結束,而是邀請觀眾與讀者繼續開啟一趟又一趟山上和市區來回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