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展覽專輯 | 由林成森
當我們面對自然,不論靠近山岳或是鄰近海洋,除了個人感官體驗之外,時常會因為不同時空和情境,在內心迴響出不同的故事。嘉義,作為台灣早期最重要的林業發展地區之一,過去數十年來有大量的學術著作爬梳從日治開始、國民政府時期,到禁伐天然林政策後的林業與森林研究。隨著產業轉型和國家政策發展,過往因山上的伐木而帶入村落與城市的木業榮景,以及阿里山鐵路沿線魚貫的人潮不復在,取而代之的是對鬱鬱山林充滿興趣的旅客,還有對台灣林業歷史嚮往的人們。就地理空間上,嘉義地區的林業以阿里山到市區這個範圍為核心,外擴到島內其他地方,甚至輸出到海外;而在歷史進程裡,從自然原生的林木面臨人為活動、近現代政策治理、當代山林保育與研究......層層疊疊出阿里山林業的文化資產。 在森林鐵路東西向的移動路徑上,木業不僅塑造了奮起湖的榮景,更為嘉義帶來大量的商業活動,許多原始林木在此經歷製程與販售,而鐵路、杉池、製材所與木材街(今林森西路)更是交織出嘉義市地景獨特的紋理。山林裡豐富的物產造就了市區相關產業蓬勃發展,帶來了全市曾高達十分之一人口皆從事與林業相關活動的榮光。而當我們與藝術家面對這龐大的對象時,決定以聆聽的姿態爬梳文本、進入阿里山、及探訪市內遺跡的方式,透過委託創作計畫以及當代和典藏作品,呈現一首一首「由林成森」的旋律。在這個策展計畫的前期,我們即舉辦藝術創作營、專題演講以及嘉義市區和阿里山的踏訪來收集和醞釀策展和藝術家創作的方向,並且將展覽場地由嘉義市立美術館延伸到嘉義製材所和阿里山上的沼平公園,企圖透過實體空間展覽動線設定,帶領觀眾回訪嘉義林業的今昔現場。 因此,透過展覽敘事和動線的安排,我們在主展場嘉義市立美術館三層樓展間裡,有著人與林業關係不同層次的安排。從一樓開始,以山林風景為靈感的作品帶領觀眾走入藝術家創造的自然景象裡,逐漸開展人與森林和高山的關係。長居於台灣的日本藝術家大塚麻子,作品《嘉美神社》以兒時參訪明治神宮第二代鳥居木頭來自於台灣丹大山的記憶追溯到第一代鳥居使用來自阿里山的檜木所建造,他透過這個背景串連兩地,並繪上他初登阿里山看日出的色彩印象。穿過鳥居,代表這趟由林成森的旅程正式展開。徐睿甫細筆描繪的山中景象,不是高大的樹,而是常被忽略的腳邊各種類植物、苔蘚地衣和動物們的綿密關係。蔡咅璟《在海拔2000公尺震動》透過探訪啄木鳥的棲息地,以錄像與動力機械裝置讓我們認識了林業後人工林環境中的生態缺口。而同樣再現今日人工林對照的景象,吳有容的作品《入山》則是透過樹皮布的空間裝置,讓觀眾感受到被砍去的檜木與人的尺度比例。這三件將眼光放在動植物上的作品,讓觀眾在展場中穿梭時幾乎能體會藝術家創作當下的身體感,接收山林的訊息。 二樓外側是面對大片玻璃帷幕的敞亮空間,內側則是方正的廊道展間,本次展出的平面繪畫作品主要展示於此,其中包括台灣日治時期前輩畫家、現代畫家以及青年世代的當代繪畫並陳對話。從陳澄波畫中看到難得一見的嘉義製材所早期的風貌,席德進筆下的神木則提醒了我們如何被鐵路引導進入、並觀看山林,而林國治、堀田清治、林玉山及郭柏川等畫家前仆後繼地前往阿里山所描繪下的絕美景象,相對著高雅婷筆下的阿里山雲海,以當代視角透過多畫面拼組出現代人多視窗觀看的習慣,在整個展間中呈現出不同時代藝術家如何觀看與重現阿里山的畫面。二樓外側及三樓展場的藝術家則以林業的脈絡與其遺留的痕跡為靈感創作,而新高伯方慶綿留下一張張珍貴的日治時期阿里山林業相關的攝影,則是以既真實又帶來豐富想像力的影像完美連結著這展覽中一趟趟不同時空、由西往東行的藝術家們的不同詮釋及演繹。劉秋兒的作品時間座落在國民政府時期,向1980年代末期吹響台灣山林保育運動的賴春標先生致敬。李承亮則是探討今日、樹已成木後的命運,以原木、木材加工品到木製家具來組裝成《木頭進化史》。邱子晏拍攝鉋刀師傅施金泉先生,記錄下口傳的秘訣,以及這項在今日因產業轉型而式微的技藝。而羅懿君則從一位當代研究者的小說文本出發,透過想像力與史實交織出裝置作品《⾼橋先⽣的筆記本(1861年,阿⾥⼭)》,為本展覽勾勒出在林業之前,人與這片檜木林親密且浪漫的關係。邱承宏的《採光09》將製材所二代機具工廠遺構的光影造型轉變成雕塑,扎實層疊如兩座山頭,將嘉美館與製材所串連了起來。而黃同弘與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及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合作的航照展示,則將早期嘉義市區以及林業工作所及區域的城市紋理帶到嘉美館、製材所與沼平公園中,藉由原址與航照的對照,將三個展場連結起來,也將我們帶入了時光的河流之中。 在歷史上,台灣曾是外來者、殖民者進行自然科學研究、南進政策的基地,其中嘉南地區的農業、林業佔有重要的地位。日治時期嘉義製材所因豐富的林木資源和先進的器械設備而有東洋第一製材所之稱,自彼時起因林業而生的城市紋理即深切地刻劃在這座都市當中,至今我們仍然能從市內遺跡、文本記載窺知一二,而這些歷史一直都是嘉義地區文化發展的養分。走路草農/藝團《從北香秋荷到檜沼垂綸到一些有的沒的》從製材所中的「杉池」出發,透過尋找水文並不斷串連爬梳各式故事與文本,經由在地藝術家張李德和女士編撰的詩集和畫作中淬鍊靈感,以無患子為連接點,將各種不同的林業印象集結在嘉美館與製材所中展出,並與歐陽文筆下遙想的嘉義杉池相呼應。吳燦政拍攝了嘉義市內的人造園區中的樹,展示於製材所中,透過影像與聲音層疊,《樹》這件作品邀請觀眾思考樹木已經不再僅是過往「材料」的角色,今日他們與人的關係是什麼。而日本藝術家鈴木貴彥的《遺構》則是細膩地記錄下了機具工廠的現貌,與歷史影像並置,在今日、為未來、留下了一個來自過往的遺跡地貌。。 由林成森的旋律不會止於展覽,面對阿里山和嘉義林業的脈絡,除了展覽之外,我們也期待更多不同的創作者來傾聽這塊土地與山林的聲音。本專輯特地邀請羅浥薇薇與蔡宛璇兩位作家撰文,請他們分別以極短篇小說和台語詩來回應他們對於展覽的體會。透過這兩件文學創作編排在本專輯的回應,我們希望展期的結束不是結束,而是邀請觀眾與讀者繼續開啟一趟又一趟山上和市區來回的旅程。
展覽專輯 | 辶反風景
以近百年來重要的繪畫形式「風景畫」作為題材的切入點,將探索「風景」作為重要概念,尋思其在不同時代背景、創作形式和媒材中的展現、轉變與詮釋,以及概念發展至當代藝術創作中,如何藉由風景的概念反身審視人與環境、城市的關係。 《辶反風景》之「辶反」擁有重返、反思之意,重新思考藝術家如何透過藝術創作與行動,再現自身與自然的詮釋和批判關係。本展覽子主題包含「#被體現的自然」、「#內在風景」、「#媒介中的觀景」和「#激進的風景」,穿梭於不同的時間軸線,思索各時代作品在「風景」概念中的藝術、社會與文化含義。 展出內容包含日本時期的嘉義重要繪畫、館內典藏品,至當代藝術創作。在多元創作形式中,迴返梳理各年代藝術家如何詮釋風景中的自然與文化辯證,運用多元並陳形式,呈現嘉義美術之現代化歷程及自然、人文景觀之特殊性。 001市長序Preface–Mayor of Chiayi City 003館長序Preface–Director of Chiayi Art Museum 005展覽介紹Exhibition Introduction 007藝術家與作品介紹Introduction of Artists and Artworks 193逆行的浮現:如畫之鏡中的地方|高千惠Recurring of Retrogression: The Regional Land Scenery in Picturesque Practices/Kao Chien-Hui 205式歷史入口也是當代出口-關於嘉義市立美術館開館展「辶反風景」|簡子傑Entry to History & Exit to Contemporary: On “Re-Visting Landscape” -Opening Exhibition of Chiayi Art Museum/Jian Tzu-Chieh
展覽專輯 | 捕風景的人-方慶綿的影像與復返
《捕風景的人—方慶綿的影像與復返》是以嘉義攝影師方慶綿的山岳影像為核心、結合當代影像工作者與嘉義市立美術館策展小組所開展的復返行動而構成的展覽。首先,聚焦於方慶綿的山岳影像,以他早期使用玻璃底片拍攝的玉山照片,還有部分以黑白負片所攝之阿里山影像為核心,追尋新高寫真館的歷史,重探近百年前影像的意義。其次,以地理空間的路徑為軸線,錨定方慶綿戰前的登山路徑與攝影視線之觀察位置。最後再以身體行動、動態與平面影像、口述訪談與文字等媒介,觸發歷史與當代的辯證關係。本展場中,此一多重之「影像的復返」,將以明信片字卡的形式穿插展示於方慶綿的影像和物件之間,同時也以方慶綿長子方重雄的口述聲音穿梭其間,為此一早期珍貴影像生產作為見證性的視角與重要索引。 005市長序 / 黃敏惠 Preface by the Mayor of Chiayi City / Huang Ming-Hui 006方慶綿影像的復返與再凝視|賴依欣Revisiting and Re-gazing Fang Ching-Mian’s Photographs/ Lai Yi-Hsin 008寫真登山攝影在地-方慶綿的多重象徵|陳佳琦Shashin, Mountain-climbing, Photography, Locality:Multiple Symbols of Fang Ching-Mian/Chen Chia-Chi 014從方慶綿到獵風景的人|廖修慧From Fang Ching-Mian to Landscape Hunter/Liao Hsiu-Hui 020展覽論述Statement 024第一章Chapter One 038方慶綿的影像與復返啟程Set Off for Fang’s Photography and Revisit 052新高寫真館與方慶綿Hsin-Kao Photo Studio and Fang Ching-Mian 060高山風景前的登山準備Mountaineering Preparation 066第二章Chapter Two 070影像復返團隊:一路上的風景The Photograph Revisiting Team: Scenery on the Way 084方慶綿的山岳攝影Mountain Photography of Fang Ching-Mian 106第三章Chapter Three 112影像復返團隊:獵風景的人The Photograph Revisiting Team: Landscape Hunter
館刊〈回歸線〉|Vol.009|共創的美術館
2022 年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提出討論多年的博物館新定義, 明確指出當代社會中的博物館機構應更朝向公眾,且具易近、包容、 永續、溝通等開放性特質,這也是藝文相關機構近年不斷思考的重要 提問。本期專題「共創的美術館」邀請到對此長期關注,同時也參與在展演機構、藝術教育等第一線現場的作者分享。 004|共創的美術館—賴依欣 An Art Museum of Co-creation. Lai Yi-hsin 010|從藝術共融到社會性基礎設施──在不同向度的想象中打造共同期待的未來—謝以萱 From Arts Inclusion to Social Infrastructure ─ Creating a Collectively Expected Future through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Imagination. Ruby (I-hsuan) Hsieh 024|與公眾相遇的途徑──當代社會下,博物館、美術館的再次定義—孫世鐸 The Pathways to an Encounter with the Public ─ Re-defining Museums and Art Museum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Sun Shih-to 036|傷痕與神奇的故事 ──生產敘事,成為自身位置與世代的言說者—李欣潔 Stories of Wounds and Wonde ─ Producing Narratives to Speak for One’s Position and Generation. Emily (Shin-jie) Lee 066|未竟的博物館教育改革──藝文民主的矛盾與平權難題-鄭安齊 The Unfinished Reform of Museum Education ─ Contradiction and Predicament of Equality in Cultural Democracy. Cheng An-chi 072|館藏的物,指標的政治──荷蘭民族學博物館的導覽與觀眾連結—洪芷寧 Objects in Museum Collections and the Politics of Indicators ─ Guided Tour and Audience Connection at the National Museum of Ethnology in the Netherlands. Hong Tze-ning 080|在流動中尋找學習的替代方案 ──以策展自學社群「一群人的自學」為例—孫以臻 Searching for Learning Alternatives in a Fluid Manner ─ The Example of the Curatorial Self-Teaching Community –“Selves-Educating”. Sun Yi-cheng 086|美術館的生物通行證──淺談策展、創作、展示共構的生命倫理—林承緯、曾哲偉 A Bio Pass in the Art Museum ──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about the Bioethics Co-constructed by Curating, Creation, and Exhibition. Tseng Che-wei 092|在自發性的行動中分享故事 ──專訪「嘉義美街圖鑑」總策規劃團隊木更 Mugeneration—王瑀 Sharing Stories through Autonomous Actions ─ An Interview with the Chief Curatorial Team of “LOST & FOUND” – Mugeneration. Wang Yu 102|作品中的遷徙、流轉及時空交錯的時代意義 ──專訪「鄉關何許?」策展人白適銘—林怡秀 Historical Meanings of Migration, Change, and Crisscrossing Time and Space in Artworks ─ An Interview with Curator Pai Shi-min of Painted Identity of a Homeland. Lin Yi-hsiu 106|飛行,或者跳躍──北園國小的藝術教育推廣計畫—陳含瑜 Fly, or Jump ─ The Art Education Outreach Program of Pei-Yuan Elementary School. Chen Hanyu
館刊〈回歸線〉|Vol.008|我們在此相遇
從 2020 至 2022 年,臺灣與世界共同經歷為期兩年多的疫情時期,隨著防疫政策和各種空間的解封,2023 年起的這半年來,開始明顯感受到各種不同的藝術展演在島內百花齊放,國際交流也隨著邊境解封產生多種形式。在這一年間,嘉義市立美術館嘗試站在這變動時代的節點中展開新的思索,透過多重的展覽和推廣活動,思考藝術家如何以創作回應其所身處的變化,並將自身的經驗轉化為創作中的各種可能性。 今年,嘉義市立美術館以「在變動時代中的創造」為年度主題,探問當代藝術在移動與變遷過程中所產生的創作,以及在其中對話的可能性。本次主題展與天美基金會共同主辦 ,展覽以約翰.伯格(John Berger)的文學作品「我們在此相遇 Here is where we meet」為題,借喻在生命中不同階段的相遇。 目次 004|在變動時代中以創造相遇-賴依欣 Creating Encounters in Times of Change. Lai Yi-hsin 專題/我們在此相遇 Feature / Here is where we meet 010|聚合又分散──我們在•此•相遇-黃又文 Merging and Dispersing ─ Here Is Here Is•Where•We Meet. Erica Huang 024|「我們在此相遇」中的交集路徑──專訪策展人黃又文-陳晞Intersecting Paths in Here is Where We Meet─ An Interview with the Curator Erica Huang. Chen Hsi 038|如果荒謬事件可以兌換成哩程數── 一位策展人的國際藝術交流工作筆記-高森信男 If Absurd Events Could Be Exchanged for Mileage ─ A Curator’s Work Notes on International Art Exchange. Nobuo Takamori 050|他方就在此處──藝術進駐計畫的研究與實踐-李欣潔 The Elsewhere Is Here — An Art Residency Research and Practice. Emily (Shin-jie) Lee 056|如果航行有方向──根特、圖爾寬、阿姆斯特丹的藝術機構駐留筆記(2019-2024)-陳琬尹 If Sailing Is Directional ─ Notes from Residencies at Art Institutions in Ghent, Tourcoing, and Amsterdam (2019-2024). Chen Wan-yin 062|離開或許是為了再次回來──從 Other places到 Our Place-鄭亭亭 Leaving Is Perhaps for Returning Again ─ From Other Places to Our Place. Cheng Ting-ting 068|我是一棵移動的樹──談 MASSIA 駐村經驗-謝茹安 I Am a Moving Tree── My Art Residency Experience at MASSIA. Hsieh Ju-an 076|意外的訪客──博物館裡的講師計畫-黃佳玉 Incidental Personi ─ Call for Artists. Huang Chai-yu 086|展覽的背後──專訪「定神—蒲添生臺灣頭人巨帙」策展人許遠達-王瑀 Behind the Exhibition ─ An Interview with Curator Hsu Yuan-ta of Materializing the Spirit: The Epic of Pu Tian-Sheng’s Taiwanese Luminary Busts. Wang Yu 092|出稼入嘉──「小澎湖」與「小副瀨」的移民-陳奕達 Leaving Home to Work in Chiayi ─ Migrants in“Xiaopenghu” and“Xiaofulai”. Chen Yi-ta 098|後湖公園裡的印尼武術班卡西拉(Pencak Silat Pencak Silat)-林怡秀 Indonesian Martial Art“Pencak Silat”in Hohu Park. Lin Yi-hsiu 106|沿續行走的路徑──如何穿越城市、前往美術館-陳含瑜 Continuing the Path of Walking─ How to Traverse the City to Visit the Art Museum. Hanyu Chen
館刊〈回歸線〉|Vol.007|擴延的對話
本期專題以「擴延的對話」為題,回應展覽作品之間如何藉由策展方法,產生出得以彼此詮釋的抽象空間。本展策展人楊佳璇除了導讀張義雄、江寶珠作品,也指出兩位創作者雖然是夫妻關係,但兩者的創作方向仍隨著個人自身生命階段的轉變,而有截然不同的發展面貌。當代藝術評論者與獨立策展人蔡明君則以「身體」為題,回看過往在學校裡曾為師生關係的陳哲、侯俊明,在兩位皆以身體為主題的創作者之間,觀眾如何藉由觀察這些「身體」與彼此作品的對話過程,想像自己與身體的關係。藝評人凃倚佩以「陌異的贈予」為題,描述李錦繡與何明桂作品中,那些帶有陌生、神秘與回憶質地的敘事時刻,而在這樣唯有透過創作才能開啟的空間和時間中,作者也透過書寫,跟隨著藝術家們走入名為創造性的神秘場域。 004|美術館作為想像擴延與藝術對話的觸發者-賴依欣 Art Museum as a Catalyst for Expanding Imagination and Artistic Dialogues. Lai Yi-hsin 010|對影的物.人.景──張義雄、江寶珠,溢於畫筆外的內在情感-楊佳璇 The Mutual Reflection of Objects, Figures, and Scenes—Overbrimming Inner Feelings from the Paintings of Chang Yi-hsiung and Chiang Pao-chu. Yang Chia-hsuan 024|與一副身體的關係──陳哲、侯俊明,繪畫中的身體互視-蔡明君 The Relationship with a Body—The Mutual Gaze on th e Body in the Paintings of Chen Che and Hou Chun-ming. Tsai Ming-jiun 038|陌異的贈予──李錦繡與何明桂作品中的創造性場域-凃倚佩 The Gift of Unfamiliarity —The Creative Site in the Works of Li Jin-xiu and Ho Ming-kuei .Tu I-pei 054|那夜,我們未曾自夜闇的酒館離開──專訪「你哥影視社」-黃資婷 That Night, We Never Left the Pub in the Dark—An Interview with “Your Bros. Filmmaking Group”. Huang Tzu-ting 062|跨學科的共學與當代策展──專訪「一群人的自學」-王瑀 Interdisciplinary Co-learning and Contemporary Curating—An Interview with “Selves-Educating”. Wang Yu 068|從對話、傾聽到創造共居世界的行動──談《公民場域的藝術》的編書路-李欣潔 From Dialogue, Listening, to the Action of Creating a World of Co-inhabitance—On the Journey of Editing Art for (and within) a Citizen Scene. Emily (Shin-jie) Lee 074|我們還有好多話要說! ──談「無主之地」展覽中的檔案考古、影音叢林與在近旁說話-謝以萱 We Still Have So Much to Say!──Archive Archaeology, Media Jungle, and Talking within Earshot in the Exhibition of No Master Territorie. Ruby(I-hsuan)Hsieh 080|在嘉自學課──2022臺灣文博會中的沙龍漫談-林竹方 Self-learning in Chiayi—A Salon Talk in the 2022 Creative Expo Taiwan. Lin Chu-fang 088|獨木不林──以嘉義木業周邊經濟談裝裱產業文化-林薇、陳又瑄 A Single Tree Does Not Make a Forest—A Discussion about the Culture of the Framing Industry Based on the Peripheral Economies of Chiayi’s Timber Industry. Lin Wei,Chen Yu-hsuan 094|放送「小人物」,與嘉義的深度聊天──專訪管中祥、張欽智-陳奕達 “Nobodies” in Broadcast. Having an In-depth Chat with Chiayi—An Interview with Kuang Chung-hsiang and Chang Chin-chih. Chen Yi-ta 0100|本集沒有業配,嘉美館藝術廣播裡的創作導讀──專訪倪祥、馮志銘、張允菡-林怡秀 No Advertorial in this Episode. Creative Guides in Chiayi Art Museum’s Art Radio—An Interview with Ni Hsiang, Feng Chih-ming, and Chang Yun-han. Lin Yi-hsiu 0106|溜滑梯、攀岩牆和太空軌道──關於兒童教育展廳裡的抽象遊樂園-陳含瑜 Playground Slide, Rock Climbing Wall, and Space Orbit—An Abstract Playground in the Children’s Exhibition Hall. Hanyu Chen
館刊〈回歸線〉|Vol.006|一世紀的旅途
近幾年來,歷史檔案的梳理、如何建構屬於自身的藝術史等問題,成為當代藝術策展中被不斷反覆討論的主題。本期專題「一世紀的旅途」,首篇邀請獨立策展人高森信男自臺灣與亞洲藝術史在展覽中的再現及重構為題,分析「啟視錄:臺灣錄像藝術創世紀」(2015)、「秘密南方:典藏作品中的冷戰視角及秘密南方」(2020)、「未竟之役:太空.家屋.現代主義」(2021)等展覽,如何在大量檔案中延伸出當代的策展視角。而同為藝術家暨評論者的陳飛豪與陳含瑜,則自嘉美館策劃的「人.間」展與回應文協百年的《更名者遊途》走讀計畫,看見在以歷史/藝術檔案為主要基調的展覽中,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如何藉由外延的研究發現與現地製作,回應前輩藝術家在一世紀前的創作旅途。 004|美術史的探問,以參與而促發意義的再生成-賴依欣 專題/一世紀的旅途 010|歷史與檔案―― 臺灣與亞洲藝術史於展覽中的再現及重構-高森信男 026|人﹒間──陳澄波與畫都――兩個臺灣世代的「藝術跨域」-陳飛豪 038|地圖、留聲機與街區――《更名者遊途》嘉義文協街區走讀計畫-陳含瑜 跨域觀點 054|面對傳輸失真的三種可能手段-張紋瑄 060|復刻時代的觀影記憶:致憤青﹒文協百年紀念影展-林佑運 066|在機構需求與創作主體之間開拓新空間―― 從紀錄片《甘露水》淺談 Artistic Research 與藝術實踐-謝以萱 074|來聽大歡迎―― 在光道(Kng DAO)與銀河酒吧裡夜飲-林怡秀 連動實驗室 080|十年精粹――《陳澄波全集》的編輯與出版-張哲維 088|餽贈、脈絡與生態系――嘉美館的陳澄波書畫收藏研究-李書旆 閱讀嘉義 094|從街外到市內―― 1920 年代嘉義街的空間革命與文化啟蒙-陳世岸 100|特別演出――文協時代的電影院-林怡秀 話·畫都 106|走進美術館與畫都――「共融計畫—畫在美術館」-王瑀
今日開館 09:00 - 17:00
60045嘉義市西區廣寧街101號 (地圖位置)
+886 5-227-0016
art@ems.chiayi.gov.tw